首页 > 财经 >

“屋顶匠人”邵成村:“让灰塑焕发新生是我的使命”

发布时间:2024-02-17 09:38:44来源:

邵成村

文/羊城晚报记者 高焓

图/受访者提供

春节前夕,和灰塑打了44年交道的邵成村还在“工地”忙活着。作为“广东好人”、灰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他用双手守护传承岭南文脉,参与修复的名胜古迹、祠堂庙宇已达上百座,作品遍布珠三角。

2023年,邵成村忙着修缮光孝寺、陈家祠,把灰塑课开进学校,和高校合作推进灰塑科研。展望2024年,他说:“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是我的使命。”

从“修旧如旧”挖掘灰塑的当代价值

2023年,邵成村获得乡村工匠民间建筑(古建筑)专业正高级别职称,并因其敬业奉献获评“广东好人”。在他看来,这些荣誉既是认可,更是责任,“要把灰塑传承好、发扬好”。

去年,光孝寺、陈家祠再度进入修缮维护期,邵成村说,每次修缮,都需要面对新问题,从新问题里重新认识灰塑。邵成村举例,光孝寺的藏经阁和传统岭南建筑风格不同,在此次修缮中,他选择用石灰做防水。“灰塑会‘呼吸’,能够更好地调节建筑温度,避免热胀冷缩影响建筑寿命。”他说。

古建筑修缮还筑起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桥梁。此前,邵成村就经常到香港、澳门作交流,走访当地的古迹,和当地的文保工作者交流灰塑工艺。去年,他还邀请港澳的专业人士来广州,在实例中交流维护、保养灰塑的技艺。

灰塑的价值不仅在于“修旧如旧”。在深圳,邵成村已为一座高楼项目忙了4年,有约120万平方米的内墙、外墙需要用灰塑装饰。“古建筑冬暖夏凉,和灰塑有着很大关系。”在他看来,古人早已将低碳理念运用到建筑之中,灰塑也必定能在当代营造出更环保的人居环境。

用“言传身教”让更多人读懂灰塑

1980年,15岁的邵成村跟随父亲邵耀波学习灰塑,自此和灰塑打了一辈子交道。他深知,“言传身教”是学习灰塑技艺的不二法门。2024年,他还将继续推进灰塑普及教育和科研。

“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了解还不够深入,何谈文化自信?”在邵成村看来,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“上天入地”的前沿科技,也关乎传统文化传承。在清朝末年水泥传入中国前,中国建筑所用的黏合材料都是石灰。“灰塑流传数百年,其价值绝不止于装饰。”他说。

近年来,邵成村在中小学带着学生手把手地感受灰塑,在高校开设灰塑专题课程。“年轻人亲手尝试过,就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,甚至有学生写论文来研究灰塑背后的机理。”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、探索灰塑,邵成村感到非常欣慰。2024年,他还打算在花都的工作室开展灰塑普及教育,让更多人有机会亲手体验,深度了解灰塑的材料、工艺、制作过程。

深入挖掘灰塑的价值还离不开科研助力。2023年,邵成村和华南理工大学、广州大学、深圳大学、同济大学等高校推进研究灰塑成分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情况,积累实验和检测数据,待样本量足够后再作进一步分析。“用现代科研‘知其所以然’,能让更多人理解和认可灰塑,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、发扬光大。”他说。

古建筑修缮、灰塑进校园、“灰塑+现代建筑”“科研+民间工艺”……2024年,这些工作邵成村都将继续推进下去。曾经带的徒弟们早已成为他的“同道中人”,“灰塑是门手艺活,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,离不开每个匠人的努力、科研工作者的钻研、青年一代的传承。”他说。

 
 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